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建校时间:1956年
  • 招生简章:共0份简章
  • 院校类型:理工类
  • 所在地区:北京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考研 考博

    招生简章

    • 院系所
    • 考试方式
    • 学习方式
    • 专业
    • 研究方向
    • 拟招人数
    • (000)不区分院系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77601)环境科学
    • (02)温室气体及源汇时空分布与影响研究
    • 专业:(不含推免)
    • (000)不区分院系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77601)环境科学
    • (01)大气化学
    • 专业:(不含推免)
    • (000)不区分院系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70701)物理海洋学
    • (01)海洋气象、海气相互作用
    • 专业:(不含推免)
    • (000)不区分院系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07)空间天气、中高层大气物理
    • 专业:(不含推免)
    • (000)不区分院系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06)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
    • 专业:(不含推免)
    热门问答 热门资讯
    • 考研有什么学科
      考研一共四门: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展开
      考研一共四门: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收起
    • 中国的气象资料
      一、部门简介 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展开
      一、部门简介 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开始施行,之后颁布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40。我国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中国气象局拥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是我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气象局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的研究。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和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与21个国家签署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向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援助。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气象局长及高级官员来华考察。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1973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局长一直为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1983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为WMO第二副主席,1987年当选为主席,1991年连任主席; 2001年我国官员在WMO秘书处任助理秘书长,2004年任WMO副秘书长。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是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承担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气象预报服务,我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参加全球气象探测资料的交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国际活动,中国科学家长期担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为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WMO和台风委员会各领域的活动及有关国际研究计划。二、机构设置与主要职责 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监测网络司、预测减灾司、科技发展司、计划财务司、人事教育司、政策法规司、国际合作司、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和监察室、审计室。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职责是:(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有关的行政复议工作。(二)参与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联防,组织指导防御雷电、大雾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归口管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工作。(三)对国务院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进行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国陆地及海上气象探测与信息网络、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四)管理全国天气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指导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五)组织气象科技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指导协调气象教育工作,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意识。(六)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政府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政府(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七)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科研教育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八)协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九)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气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影视宣传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全国气象部门(不含港、澳、台地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14个副省级市气象局(含4个计划单列市气象局,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气象局),318个地(市)气象局和2300个县(市)气象局(站)。全国气象部门现有正式职工52988人,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26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415人。收起
    • 全国研究所的名单有吗?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3330326565研究院军医进修学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展开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3330326565研究院军医进修学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航天710所)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海军装备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防化研究院中国一航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空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化工分院北京化工研究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研究分院中国轻工总会环境保护研究所装备指挥技术学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装甲兵工程学院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航一集团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二八研究所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中国航空研究院601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26所沈阳化工研究院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哈尔滨船舶锅炉涡轮机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煤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化工研究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航空研究院640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09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收起
    • 我是学地理科学专业的,以后想去气象局或是航空公司工作,考哪个专业的研究生比较好?
      之前的错了。更正如下 南气(不是汽)院,根本不是什么中专国信息工程属大学,而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内知名,历史最悠久的气象学校。 气象局并非都要大气科学的研究生,如果是预报天气……展开
      之前的错了。更正如下 南气(不是汽)院,根本不是什么中专国信息工程属大学,而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内知名,历史最悠久的气象学校。 气象局并非都要大气科学的研究生,如果是预报天气的:一般是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研究生均可,看是县还是市或省气象局,等级高的气象局相应要求学历高;如果是观测岗位:遥感,应用气象,大气科学等等专业都可以;还有气象局也会招公务员之类,管理类大呀,电子信息类的(他们也需要,呵呵)。航空公司也可以,像东航、深航、南航、厦航都有气象岗位。 如果要做预报,学气象,建议报考大气科学,给你推荐好学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南京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成都气象学院)、兰州、浙江、中南、北京大学(有大气科学专业)、中科院等。可是我大学期间学的是地理没有学气象,跨专业考是不是很困难啊!考气象方面的研究生需要看那些书啊?谢谢!天气学原理(天气预报常识和原理)动力气象(这个可能相对难一些,理论性)专业的就以上两门,其他就高等数学等您要考气象学院的研究生,南汽院(就是中国信息工程大学)或者浙大的大气科学的研究内生才行。你不要考自容然地理的研究生,那样毕业了没人要,现在气象局都要大气科学的研究生的。你直接看南京气象学院的研究生招生简章好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收起
    • 国内哪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这三个专业且比较容易考上?
      (0705) 地理学(共10个一级学科招生单位,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3264626534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展开
      (0705) 地理学(共10个一级学科招生单位,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3264626534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070501) 自然地理学(共 49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B)、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B)、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B)、广州大学、西南师范大学(B)、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大学(B)、新疆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长安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070502) 人文地理学(共50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B)、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B)、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B)、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北师范大学(B)、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华侨大学、南昌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广州大学(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共49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B)、安徽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B)、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B)、长江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注:B是指有博士点的数学不好不碍事,只要不是太差就行,好好努力,是在不行就考自然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不过个人还是建议考地理信息系统,就业前景要比那两个好一些!收起
    •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所中国内地有几个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内科研所和院校很多。例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专称大气所),里面有好多属个团队都在研究,还有3个重点实验室。还有中国气象局里的气象科学研究院(简称气科院),气科……展开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内科研所和院校很多。例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专称大气所),里面有好多属个团队都在研究,还有3个重点实验室。还有中国气象局里的气象科学研究院(简称气科院),气科院下辖8个省级研究所(一院八所),例如四川高原所,湖北暴雨所,福建太晚海峡研究所等等。还有各个高校的,例如北大,南大,中山等大学里都有研究这方面的人员,有的还有重点实验室。收起
    • 申双和的科学研究
      起止时间 科研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及类别 本人角3361303563色及完成情况 成果获奖、专利及效益情况(授奖部门、奖励级别及排名)1992.1-1993.12 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与预报 本院基金 主持……展开
      起止时间 科研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及类别 本人角3361303563色及完成情况 成果获奖、专利及效益情况(授奖部门、奖励级别及排名)1992.1-1993.12 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与预报 本院基金 主持,完成 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二等,排名第二1994.1-1995.12 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1995.1-1996.12 旱地农田土壤水分预测及作物产量研究 自选课题 主持,已结题1995.1-1996.12 易旱农田土壤水分神经网络预测诊断系统及预测理论方法 中国气象局,气象基金 主要完成人 获江苏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1997.1-2000.12 气候异常变化对江苏省农业生产影响评价 江苏省教委,“青蓝工程”基金 主持,完成1999.1-2000.12 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规律 中国气象局,九五青年基金 主持,已结题2000.1-2001.12 城市气象服务技术研究 本校基金 主持1999.12-2002.6 江苏省作物生产的旱涝灾害评估决策系统 江苏省科委,省自然科学基金 主持,通过鉴定 或南京气象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1.1-2002.12 同上 江苏省人事厅,“333”工程 主持,通过鉴定 同上 起止时间 科研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及类别 本人角色2004.1-2006.12 水稻卷叶性状生理与生态效应的研究 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 本单位主持1994.1-2005.12 植物大气间湍流输送特征与碳净收支模型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横向 主持2004.12-2006.12 森林冠层空气二氧化碳稳定同位素模拟研究 国家留学基金委 主持2004.1-2005.12 聚谷氨酸高吸水材料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 国家863二级课题 主要完成人 题目 刊物(书)名称 年月,卷号 出版社 本人排名Modelling of Air CO2 and Its Stable Isotopes in Boreal Black Spruce Stands Proc. of Internatioanl Workshop on Flux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in Asia 2003.12 第一北方黑云衫林冠层内空气CO2浓度及其通量的模拟研究 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 2003 气象出版社 第一作物冠层气孔阻力与土壤水势关系的研究 气象科学 2002.2 第一Simulation of C and O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Air CO2 in a Black Spruce Stand A Suppl. to Eos, Trans. 2002.5,83 AGU 第一我国农业气象学研究进展 气象年鉴 2001 气象出版社 第一冬小麦农田中净辐射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1999.3,23(2) 科学出版社 第一西峰市冬小麦耗水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9.3,22(1) 第一棉花冠层微气象特征研究 气象科学 1999.3,19(1) 第一棉田土壤热通量的计算 气象科学 1999.9,19(3) 第一甘肃省西峰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气象科学 1998.6,18(2)第一一种改进的土壤水分平衡模式 气象 1998.6, 第一以色列的农业 气象教育与科技 1998.6 第一Possibl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the Yangtze Delta Proceedings of 14th Intern. Congress of Biometeorology. 1996.9 Technological Press. Slovenia 第一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实用模式初探 气象科学 1996.9,16(3) 第一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价 全国2000年农业发展战略 1996 农业出版社 第一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平衡计算 气象科学 1995.9,15(3) 第一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平衡的模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4.12,17(4) 第一关于互补蒸散关系的讨论 气象教育与科技 1993.9 第一农田土壤水分随机模拟和预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3.9,16(3) 第一农田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应用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2.12,15(4) 第一利用信息熵理论建立土壤中与水分配模型初探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2.6,15(3) 第一国外森林蒸散的测定、计算与模拟 中国农业气象 1991.1,12(1) 第一用SPOT图像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动态监测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3,24(1) 第二棉田SPAS 水热传输的多层模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3,24(1) 第二棉花群体光合生产动态模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6,24(2) 第二棉花冠层气孔阻力的探讨 中国农业气象, 2001.1,21(1) 第二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灾害学 2000.3,15(1) 第二从减灾角度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波动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0.9,23(3) 第二农田蒸散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0.3,23(1) 第二生物监测方法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作用 气象教育与科技 2000.9 第二关于棉田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集中计算方法比较 气象科学 2000.12,20(4) 第二农田土壤湿度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研究 土壤学报 1998.3 第四旱地农田土壤水分的动态模拟 新疆气象 1997.6 第二水面蒸发计算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6.9,19(3) 第二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影响的初步分析 长江-21世纪的发展 1996 测绘出版社 第二土壤水热运动耦合方程预报模型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5.3,18(1) 第二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业气象学的发展 中国农业气象 1995.12 第三Climate Change Impact Assessment and Adaptation Option Evaluation: Chinese and Canadian Perspectives Preliminary Estimates for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Delta-Region 1995 第五南京冬小麦农田水分耗散特点分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4.6,17(2) 第二大气稳定度对农田蒸散计算准确性的影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4.3,17(1) 第二南京地区稻田蒸散研究 1993.12,16(4) 第二作物边界层阻力与冠层气孔阻力探讨 气象教育与科技 1993.9 第二陕西泾阳冬小麦农田蒸散 中国农业气象 1992.9,15(3) 第二陕西泾阳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2.6,15(2) 第二南京地区农田蒸散初步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2.6,15(2) 第二译著:《Climate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6万字),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主编:《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气象出版社,2003教材:《Agrometeorology》,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印刷,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使用,1997,2004《Readings in Agrometeorology》,南京气象学院印刷,农业气象专业英语教学,1992收起
    • 各位师兄师姐,本人想考气象学研究生.不知报哪个学校好,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情况如何啊
      这就来要看你能考多少分了,自如果分数高的话就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分如果不是觉得报哪个学校不保险的话就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其实这两个学校的大气研究生都挺好的。南气的出来搞研究,成气的出来……展开
      这就来要看你能考多少分了,自如果分数高的话就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分如果不是觉得报哪个学校不保险的话就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其实这两个学校的大气研究生都挺好的。南气的出来搞研究,成气的出来可以进省会的气象局。还是很不错的。至于分数线嘛,那就买一本那个去年的分数线的书看看就知道了。收起
    • 你好,我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的本科生,想考研,不知你有好的大学气象学的考验信息吗?
      我也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不过我是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大学气象学?你是大气科学的本科生,就不如直接考本校的大气科学类研究生。因为你本身就是这个专业的。复习起来更加有底气一点。要是你不喜……展开
      我也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不过我是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大学气象学?你是大气科学的本科生,就不如直接考本校的大气科学类研究生。因为你本身就是这个专业的。复习起来更加有底气一点。要是你不喜欢南京的天气或者咱们学校偏僻的环境,或者想考到更好的气象类学校,可以考虑北大,南大的气象类。或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气象类专业。总之,你问问老师或者身边想考研的同学,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祝福你能考上研究生。^^收起
    • 大家好,我是南信大大气科学的学生。 我想考气象类的研究生,但是什么都不清楚?
      气象学研究生的考试初试内容大体上就3330363134是: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复试内容根据学校会有很大不同。南信大就是动力气象,英语听力,面试等;南大还有计算方法,数值天气预报。最难的还是初试,……展开
      气象学研究生的考试初试内容大体上就3330363134是: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复试内容根据学校会有很大不同。南信大就是动力气象,英语听力,面试等;南大还有计算方法,数值天气预报。最难的还是初试,着重讲这个。初试中英语和政治都是全国统考,国家划分数线,有的学校可能在国家线上自己划更高的线,各个学校要求不同。数学和专业课是你报考的学校自己命题,所以最大的不同就在这两个方面首先,确定报考的学校,有大气科学类研究生的学校,我知道的主要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气科院,北京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接着,上你确定要报考的学校的研招网,看招生简章,以及考试大纲,很多学校都会列出每门课的参考书目,比如南京大学。这一步很重要,因为不同学校数学和专业课的考试范围是不一样的,比如南信大数学只考本校的高数1、2,而且本校有补习班;中科院则还要考线性代数等等;南信大初试专业课只有一门天气学(天原+中国天气),南大则还有动力气象、大气物理等。最后,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联系导师。如果考本校则不急,可以过了初试再说,考外校可以提前联系。如果成绩很好,可以考虑保研,保内还是保外也有很大区别。总之还是自己学校方便。那请问关于气象方面有没有公务员的考试呢?有的,有不少大气科学专业可以报考的岗位,不过很多都要两年工作经验,其他的可能地方不太好~收起

    院况简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种类最多的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隶属于中国气象局。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以研究灾害天气、气候与气候系统、大气成分、雷电防护与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等为主攻方向的我国大气科学综合研究基地,面向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国际科学前沿,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同时兼顾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 发展历程
      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978年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91年更为现名。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遴选为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起进入科技部支持的国家公益类研究院。

      目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正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需求,瞄准解决气象业务服务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和科学前沿的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问题,致力于建成专业领域设置合理、重点学科优势突出、科技创新人才汇集、科研业务紧密结合的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地位的气象科学研究机构而努力。

    > 人才状况和机构编制
      现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科技人员和高学历人员为主体的实力较为雄厚的研究队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人、国家“百千万计划”人才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在职职工270人,其中,正研级科研人员68名,副研级科研人员94名,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153人和55人。我院作为国家首批大气科学研究生培养单位,目前在读博士后16人、博士生67人、硕士生132人。

      目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有5个职能处,设有6个科研机构,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云雾物理开放实验室、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我院还设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和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共建了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拥有庐山云雾试验站和固城试验站。联合省级气象局共建了10余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 研究方向的主要成效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致力在围绕主攻研究方向上持续攻关。在某些领域形成了一批优势和特色科研团队,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东亚季风研究团队)、气溶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研究团队、雾—霾数值预报研究团队、雷达技术气象研究团队、大气雷电技术研究团队、人工影响天气及示范技术研究团队、区域大气污染与光化学研究团队、遥感与农业干旱研究团队。

      多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围绕国家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着力于科技创新和对气象业务的支撑能力。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稳步增强,10年来,主持了7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近3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基金项目、还承担几十项中央级科研院所修购专项、人工影响天气发改委重大专项、重大气象行业专项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项目等。在大气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近20年来,获得国家级奖40多项,以发高水平学术论文等为代表的学术竞争力逐年提升。

      多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努力提升支撑业务的能力。为国家及业务单位输送了10多项人才和成熟业务,有力支撑着气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设计和科技支持了全球和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大气成份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业务、中国气候观测系统(CCOS)、青藏高原综合监测网、发展了极地气象观测业务、开发了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UACE/dust)、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GRAPES)、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质量控制和数字拼图系统、雷电临近预警系统、人工增雨数值模式系统及装备技术、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遥感光合-水分胁迫作物估产技术、海洋Argo资料同化和短期气候预测技术、中尺度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预警平台(RAFS)、气象精细化客观分析预报系统等等。以上系统和技术不同程度地推广应用到了国家级、省级业务及军队、民航、电力等行业业务中,对国家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和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积极提供决策咨询。如奥运气象保障、国庆70周年纪念活动、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等,低温雨雪冰冻、地震、干旱、持续性强降水、泥石流、火灾、大气气溶胶及雾-霾污染、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及粮食安全等突发事件和议题迅速响应,组织专门研究,形成深度决策服务材料。几十份深度决策材料获国家领导人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