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 建校时间:1956年
  • 招生简章:共0份简章
  • 院校类型:理工类
  • 所在地区:北京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考研 考博

    招生简章

    • 院系所
    • 考试方式
    • 学习方式
    • 专业
    • 研究方向
    • 拟招人数
    • (000)不区分院系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83700)安全科学与工程
    • (03)个体防护技术
    • 专业:(不含推免)
    • (000)不区分院系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83700)安全科学与工程
    • (02)城市公共安全
    • 专业:(不含推免)
    • (000)不区分院系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83700)安全科学与工程
    • (01)噪声与振动控制
    • 专业:(不含推免)
    • (000)不区分院系所
    • 统考
    • 全日制
    • (0779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专业:(不含推免)
    热门问答 热门资讯
    • 预防医学专业考研方向及报考学校??? 要二级学校。
      你挑拣着3330356236看看吧~~预防医学专业全国排名A+等级的学校: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A等级的学校: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展开
      你挑拣着3330356236看看吧~~预防医学专业全国排名A+等级的学校: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A等级的学校: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郑州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青岛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青海大学、南华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广东药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B+等级的学校: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东南大学、河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华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遵义医学院广东医学院、广州医学院、新乡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佳木斯大学、泸州医学院昆明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大理学院、南通大学温州医学院、济宁医学院、泰山医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南昌大学医学院B 等级的学校: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西藏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西安医学院、成都医学院川北医学院、宜春学院、咸宁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工学院、海南医学院、赣南医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蚌埠医学院、湘南学院、滨州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C+等级的学校: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C等级的学校有:长沙医学院、南华大学船山学院D+等级的学校:贵阳医学院神奇民族医药学院其中: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共 49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B)、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B)、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B)、浙江大学、安徽医科大学(B)、福建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山东大学(B)、潍坊医学院、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郑州大学(B)、武汉大学、中南大学(B)、暨南大学、广西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昆明医学院、大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B)、兰州医学院、宁夏医学院、新疆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医学院、辽宁医学院、佳木斯大学、徐州医学院、宁波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医学院、广东药学院、贵阳医学院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共 32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科研院劳动保护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B)、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医科大学(B)、大连医科大学、吉林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B)、南京医科大学(B)、浙江大学(B)、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郑州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昆明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医学院、宁夏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华大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共30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贵阳医学院、军医进修学院 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共 11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昆明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 卫生毒理学(共26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B)、延边大学、苏州大学(B)、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B)、浙江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南华大学、广州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兰州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青岛大学、遵义医学院、昆明医学院收起
    • 我是学工程管理的,想考研。请问有那几所高校有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各需要考哪几门?谢谢了!
      我国第一批安全工程专业3332633638设立于 1982 年, 1983 年第一届招生,当时有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东北大学等,后来,首都经贸的劳动保护专业改成了安全工程。(1) “安全工程”  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展开
      我国第一批安全工程专业3332633638设立于 1982 年, 1983 年第一届招生,当时有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东北大学等,后来,首都经贸的劳动保护专业改成了安全工程。(1) “安全工程”  专业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46 个):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华北工学院、东北大学、江苏大学、西安科技学院、南方冶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甘肃工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焦作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湘潭工学院、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石油大学、沈阳化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天津理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中原工学院、武汉化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2) “安全技术及工程”  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7 个):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淮南工业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冶金部安全环保研究院、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焦作工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西安科技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南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河北理工学院、南方冶金学院、重庆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华北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3)“安全技术与工程”  学科、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8 个):  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我认为,选择那所学校,要看其办学特色能否和自己的专业相结合  火灾爆炸-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  矿山安全-中国矿大、中国地质、东北大学、  化工安全-南京理工大学  机电安全-江苏大学  通用安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首都经贸  风险评价-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东北大学  湖南科大   江苏工业大学   中北大学收起
    • 本人沈航的学生,安全工程专业,想考研。问:.都能考哪些学校(想上北京上海的一些重点大学)?
      推荐报考以下学校34所:清华,中科大,北理工,华南理工,大连理工,东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内学,南开211重点:北科,矿大,石油大,北交容,西南交大,华东理工----------上海没有多少开安全的,除了华东理工……展开
      推荐报考以下学校34所:清华,中科大,北理工,华南理工,大连理工,东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内学,南开211重点:北科,矿大,石油大,北交容,西南交大,华东理工----------上海没有多少开安全的,除了华东理工。北京有很多,女生还是建议考北交大。具体北交大有三个学院招安全比较适合女生。· 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考研,北京、上海高校可考虑清华大学工程物内理系,北京化工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工程技术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不同学校,就业方向有所区别。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主要培养学生能在公安部门、企事业技防部门等单位从事防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安全检查、行动技术、网络传输等领域的技术应用和进行管理;首都经贸大学着重于卫生安全;而多数高校侧重于矿产安全。收起
    • 稀土人物的稀土人物名录
      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361303564。1955~1957年在乌克兰第城农学院学农,1962年毕业于莫斯科精细化工学院稀有和分散元素工艺系。1963~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展开
      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361303564。1955~1957年在乌克兰第城农学院学农,1962年毕业于莫斯科精细化工学院稀有和分散元素工艺系。1963~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锂、铷、铯元素的提取研究,任专题组长。1973~1975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办公室从事钛民用和稀土、钼微肥的推广。1975~1977年任稀土研究室副主任。1978~1983年任院科办副主任,从1982年起兼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农用研究室主任。1984~1991年任中国有色总公司稀土农用技术开发中心主任。1991年调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稀有稀土局副局长。1993~1994年任中国稀土开发公司总经理,1995~1996年任该公司总工程师。自1989年至今受聘为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稀土专家组(后归国家计委领导)成员。近20年来主要致力于开拓稀土元素在我国农业中应用的新领域。1979年,在我国稀土农用研究基本上停止,推广工作处于低潮的时候,针对稀土农用研究的多学科和跨行业特点,在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下,和宁加贲等提出并建立了全国稀土农用协作网。1981年,经过申报和论证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用稀土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课题,任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了农业、卫生、土壤、植物生理、分析检测和冶金等学科的专家展开了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经过近60个科研单位4年的协同努力,于1986年稀土农用课题通过了国家验收,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证明了稀土农用技术可使农作物增产、改善品质、提高抗病害性能和对环境无害。十几年来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稀土农用技术已经在十几种农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年增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获奖情况:1986年被授予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中国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著作:1988年出版专著《农业中的稀土》(第一作者),1993年在日本发行了日文版。在国内外刊物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1920年12月14日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1951~1953年和1956~1958年,两次在苏联进修有色金属选矿及稀有金属冶金。1983~1985年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科技部主任。从事工作50年来,主要做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1949年研究解决了生产固体黄药(选矿捕收剂)的工艺和设备,至今仍在沿用。五、六十年代组织并参与利用我国资源提取各种稀有金属和制备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工艺,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尖端的需求。自60年代至今,长期从事稀土和钛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特别是于1972年首先倡议并组织实施将稀土用于农业增产,获得成功。20多年来经全国各方的努力试验和推广,已在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林业、牧草以及养殖业得到广泛的应用,获得巨大的效益,属世界首创,现居领先地位。七、八十年代从事我国重大资源(攀枝花、包头白云鄂博、金川)综合利用和重要有色金属(钨、锡、铝)行业的开发方针政策的研究。80年代初受国家科委之命,领导制订了我国的“材料技术政策”,主持编写了《有色金属进展》大型产业丛书。获奖情况: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39年7月生于武汉,教授级高工,196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同年分配到原石油部(现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从事炼油催化剂研发工作,1984年任催化裂化催化剂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至今。1962年至1966年参加了我国催化裂化催化剂工业的初创工作,为我国第一个微球型硅酸铝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成功开发,填补我国炼油催化剂一项空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获国家科委奖励;参加了我国稀土Y型(REY)分子筛新型催化材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1974年首次开发成功我国稀土Y型稀土(REY)高活性裂化催化剂,配合了我国炼油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的开发,从而在完全依靠国内技术的情况下,催化裂化完成了一次飞跃,获国家科学二等奖。其间与兰州炼油化工厂合作攻关项目“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科技进步”攻关项目,1998年获得原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含磷的稀土氢Y型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及生产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不仅首创了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一种理想的生产工艺,而且发现了催化裂化一种性能独到的高温固体酸性催化材料,1997年获原石化总公司发明专利金奖,中国国家专利优秀奖和第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99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竞赛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 1937年10月生于湖北天门,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62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固体发光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1999年7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长春物理所整合后,现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兼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理事,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1983~1985年在美国进修稀土复合氟化物合成、晶体结构及光谱性质和无辐射能量传递。在进修期间曾任纽约市中国访问学者及留学人员负责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固体发光材料及其光学光谱性质和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研究。较早地提出光子转移,即光子剪裁的原理,丰富和发展光子剪裁内容。他依据交叉驰豫原理,使不需要的Tb3+的5D3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剪裁,转移到所需要的5D4能级上,从而使5D4→7FJ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数增值,发射强度大大增强。他所研制的“高亮度稀土磷光体-HG3”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一名);鉴于对固体中某些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的研究成果,1995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名)等奖项。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190余篇论文。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22年2月17日生于中国四川省金堂县。1939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年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化学系担任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助教。1947年秋赴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厄巴纳-香宾(Urbana- Champaign)校园化工系研究生院攻读学位,于1949年春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即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工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 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论文导师H.F约翰斯顿(Johnstone)教授邀他回伊利诺大学化工系开展“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1954年初接受美国杜邦(DuPont)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Yerkes)研究所的聘请、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研究和开发聚酯连续聚合以使该产品能顺利投入生产。1956年回国参加建设,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任研究员,1958年该所正式成立后担任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1958年至1984年担任该所副所长。现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还担任国际性杂志《湿法冶金》(Hydrometallurgy)的编委,英文《中国化学工程学报》的主编,中国稀土学会《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编委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副主编等职。他还是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曾发表科学论文16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1项,培养博士28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发明三等奖各一项。曾获199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生于1940年1月29日,北京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曾任兵器工业52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顾问。主持薄装甲和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的研究工作,发明了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为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材料与结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持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参加了自紧身管疲劳寿命的研究,先后创立了火炮身管液压自紧技术和高效液压自紧技术,使炮管强度提高60%~100%,并成倍提高疲劳寿命。首次应用这项技术的“XXX火炮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述成就已载入《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其科研成果已用于十多种兵器装备,现仍在用于有关重点武器装备的研制。为表彰才鸿年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的贡献,1984年授予国家级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授予兵器工业功勋奖和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31篇,出版专著一部,撰写研究报告30余篇。 1935年10月31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乌拉尔工学院冶金系,同年回国后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1961~1964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研究室从事稀土金属制备研究,曾任金属组组长、专题组组长。近几年主要从事稀土和稀有金属的软科学研究和项目的评估工作,先后 撰写了“‘八五’期间稀土科学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我国稀土科技现状及其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我国稀土科学基础研究进展与'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八五’稀土科技进展及‘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及“90年代我国稀土科技新进展”等文章,收入国家计委稀土专题软科学基金和计委稀土专家组调研报告。另外还撰写了“面向21世纪稀有金属”、“我国稀有金属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参与编写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国有色金属发展50年”等。获奖情况:曾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新产品奖和国家科学大会奖以及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等。 1940年2月16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至今。1962~1972年从事稀土元素分离提取、稀土络合物的研究。参加包头矿的“451”会战和江西稀土矿中分离提取稀土的工艺实验。1971年首次用溶剂萃取法分离出99.9999%的高纯Y2O3。1972~1977年从事无机液体激光器的研究,首次研制出用稀土液体激光器作为光源的YJG1型激光微区光谱仪,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8年11月~1989年2月,在日本大阪大学和京都大学从事稀土发光和溶胶-凝胶制备技术方面的研究。1989年1月和1991年7月两次访问原苏联;1991年11月~1992年4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固体化学实验室从事发光材料的研究;1994年1月随同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台湾,参加两岸材料产业暨稀土材料发展研讨会;1997年12月~1998年6月应邀到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从事PDP荧光粉的研究。1986~1990年任中科院“七五”重大项目“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地质化学分离分析和综合利用”的专家组成员兼秘书;1991~1995年任中科院八五重大项目“稀土新材料的研究及其开发应用”的负责人之一。1990年晋升为研究员,1992年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稀土学会固体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起为研究生讲授《固体化学》,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200余篇,与倪嘉缵院士共同主编《稀土新材料及新流程进展》一书,成果10余项,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20余名。 1934年8月22日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乌拉尔工学院(现为国立乌拉尔工业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教授级高工。历任课题组组长、室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先后在稀土冶炼、稀土金属、稀土永磁、磁疗、贮氢材料、镍氢电池等6大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现担任国家“863”九五重中之重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兼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全国稀土永磁协作网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成员、稀土协会理事、南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曾与应启明同志共同负责“钙热还原制备钐钴永磁粉末工艺”获得了部级二等成果、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稀土推广应用重大成果奖,并在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产业化。金属氢化物-镍电池获部二等成果,与赖为华、颜广灵同志共同负责的“镍氢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及“闭口化成工艺”使我国AA型镍氢电池容量达到1525mAh,达到了国际水平,促进了我国镍氢电池产业化,获科委“九五”重中之重项目中作出重大贡献奖。先后获各种成果奖励17次,荣誉奖6次。 1936年11月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翌年改为冶金部包头冶金研究所,历任技术员、课题组长、湿法冶金研究室负责人。1971年研究了萃取计算理论应用于单一稀土的萃取分离工艺,实现了萃取过程中单一稀土元素的高纯度和高收率的统一,发表了“萃取计算及其应用”一文。1975~1993年先后担任冶金部包头稀土研究院(原包头冶金研究所)副院长和院长。任职期间,主持过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1993~1997年担任包头钢铁公司总工程师。1997年底在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了科工贸一体化的大漠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稀土科研和稀土开发应用工作,发表过的论文和报告近30篇,如“萃取计算及其应用”、“包头资源综合利用”、“国内稀土应用的最新发展”、“中国稀土1989~1993”等。1980~1998年曾任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包头稀土学会理事长等职。1988年受聘为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后改为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第一、二、三届成员至今。1997年受聘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99年受聘内蒙古稀土集团公司专家顾问。 1935年10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年2月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和黄金学院稀有金属冶金专业,回国后先后担任核工业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生产技术司副司长,中国宝原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总工程师兼中国核工业稀土公司总经理及中国核工业黄金开发办公室主任和中国核工业稀土应用开发办公室主任等职,历年兼任中国黄金学会首届理事、中国铀矿冶学会副秘书长,第二、第三届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稀土专家组(后为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80年代后期,他负责核工业的黄金开发和稀土开发工作,组织核工业系统的地质矿冶单位,先后为国家提交120吨的地质储量和7万两黄金产品;组织领导了中国核工业开发稀土的方向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以充分发挥核工业整体优势为指导思想的《“八五”期间中国核工业稀土发展规划》,在这一规划指导下,核工业稀土发展迅速,1990年被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确认为中国稀土行业的三大骨干部门之一,建成的两个稀土厂已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并均被列入我国重点稀土企业行业中,建成的核工业稀土分析检测中心是当时国内第一个专业稀土质检中心,投入开发的稀土项目转化为生产力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比例达73%。张镛的科研成果中有三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获国防科委“重大技术改进”奖,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奖励其工作成绩的荣誉证书。 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工作至今,先后任该院稀冶室专业组长、副主任、主任、所长。1962~1975年参加稀土萃取分离、稀土变价元素分离等试验研究;1975~1977年作为“技术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和参加“伯胺萃取法从包头矿中分离钍和混合稀土”试验,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7~1980年作为课题组副组长,主持和参加的“伯胺萃钍和硝酸钍制备”工业试验中,首次从包头稀土矿中分离出近百公斤放射性钍产品,并亲手操作钍产品的浓缩,该项目与同期合作组织参加的“伯胺萃取氯化稀土”工业试验,同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四等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被应用于独居石处理中钍的分离与提纯工业生产。近20年先后多次参与全国稀土发展规划制订工作,参加或主持过数十项稀土重大工程项目和科技成果的评估论证。 独撰论文包括:1980年在全国铀矿冶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的“伯胺萃钍和硝酸钍制备”,1988年在日本东京的第一次中日稀土交流会上宣读的“中国稀土产业及发展”,冶金百科全书中“稀土冶金”条题和稀土提取分离条目,“中国稀冶三十年”,“我国稀土提取分离的进展、存在问题和改进途径初探”等;合著论文有:“我国稀土产业现状和对如何发展的建议”等3篇。被选聘为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会理事,国家计划委员会稀土专家组成员。 生于1931年7月15日,广东广州人。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1948~1950年,中山大学化工系;1950~1952年,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院系调整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工作至今已40余年。历任稀土研究室课题组组长和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发光学会副理事长,《稀土》、《化学学报》、《中国化学》、《无机化学报》、《应用化学》副主编和1989年第二届国际稀土光谱讨论会主席,1997年第三届国际F元素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会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共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16名。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出版<Rare Earths Spectroscopy>(稀土光谱)的英文论文集一本,1993年由河南科学出版社《稀土化学》专著一本,1994年主编《变价稀土元素化学与物理》会议论文集一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获钇—钡—铜—银—氧高温超导体的发明专利一项。曾应邀赴法国进行合作研究和赴德国作访问学者,赴韩国讲学,赴泰国、韩国、巴西、俄罗斯邀请报告,赴美、法、日、澳、波、芬参加国际会议并顺访荷兰与瑞典。曾与香港城市理工大学生物和化学系及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物理系进行合作。现正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中的“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资助的稀土基础研究项目。 有机化学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急需。70年代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后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处理,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与研究生在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很好的成果。 矿物加工及冶金专家。辽宁省锦县人。1934年3月23日出生。1961年中南工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发展了浮选理论,在矿物加工工程的研究中,系统分析浮选剂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用一系列定量判据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分子结构的“组装模型”对各基团预测计算组装设计特定用途的药剂;从理论上统一解释了硫化矿浮选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三大问题,在实践上发展了电化学控制及无捕收剂浮选;提出盐类矿物浮选的4条规则,推进了浮选理论的定量化和实用性;提出“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 化学家。广东电白人。1959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 1965年该校技术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早年研究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把两项滴定法推广应用到生成复杂萃合物的情况。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系统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阐明其成键特征、相对论效应的作用以及稳定性规律。提出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与定义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轨道的方法。提出从光谱数据直接求振动力常数的诱导自洽方法;用量子化学方法导出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对芬太尼类麻醉镇痛剂电子结构与药效找到较好的关联指数。发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论处理多重态结构的理论方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核材料专家。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196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2厂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材料科学家  1920年12月7日出生。材料科学家。湖南凤凰人。别名继美、 志新。1943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翌年获密苏里矿冶学院冶金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密苏里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林登堡热处理公司、爱可产品公司及美国坩埚钢公司从事产品分析和科研工作。1957年回国,历任北京钢铁学院(后改名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学教授兼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脆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科学、氢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发现了“氢致滞后塑性”现象,提出了反映缺口下应力腐蚀断裂韧性新参量,对钛合金氢致开裂及水溶液中应力腐蚀断裂的动态程,提出了氢损伤机理。 应用断裂力量,分析和解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许多重要断裂问题。著有《金属的韧性和韧化》、《应力下的金属腐蚀》等;撰有《材料的失效分析,性能预测和结构设计》、《高强度钢水介质应力腐蚀研究》等论文200多篇。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相热处理专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功能材料教研室主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北科大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并任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与磁性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会委员等。1983年来先后完成省部级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十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三等奖各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5篇,被EI收录53篇。著书两本,即“稀土磁材料与应用”和“超强永磁体——稀土铁系永磁材料”,前书曾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两书均由韩国翻译出版,此外还有合编书两本。被冶金工业部授予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53 年 12 月生于江西省龙南县。 1977 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碳素专业,长期从事稀土工业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尤其在稀土矿山的开发与管理、稀土矿开采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发展稀土深加工应用以及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的创建和正常动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1989 年在《稀土》刊物上发表名为“稀土工业的降温与加热”的论文; 1989 年 12 月在《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专业家组调研报告汇编》中发表名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现状与国家要采取的政策”的论文; 2003 年 12 月在《稀土信息》中发表论文“浅谈加强离子型稀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1985~2000 年主持龙南稀土工业的开发与管理,首先提出“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龙南稀土工业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新建龙南稀土冶炼厂、龙南稀土金属材料厂,初步形成龙南稀土工业“开采——冶炼——应用”的体系;与科研单位合作,在龙南首次试验和推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地浸矿工艺。并于 2004 年 8 月在赣南稀土矿 D 级储量可靠程度研究中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德国福特旺根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稀土农用网”创始人,中国农用稀土应用推广第二春发起人,“依农科技”创始人。依农科技企业法人。2004年参与国家科委“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稀土应用工程”重大项目,“稀土农用新材料、新技术在西部地区的应用与示范”攻关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如何利用稀土为农业增产、增收、提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百度百科“稀土人物”,“农用稀土”,“稀土农用”,“益植素”等词条创建人。主要著作:《稀土在农业中的科学应用技术》《如何培育和打造你的员工》。收起
    • 室内装修污染治理的质量标准
      前 言为保护人体健康,预防3361303036和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展开
      前 言为保护人体健康,预防3361303036和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联合起草小组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安全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环境工程所。本标准于2002年11月19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卫生部负责解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其它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9801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GB/T 11737 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气相色谱法GB/T 12372 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 改进的Saltzman法GB/T 14582 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T 14668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比色法GB/T 14669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GB 14677 空气质量 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T 14679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T 15262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5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GB/T 15437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GB/T 15439 环境空气 苯并[a]芘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15516 空气质量 甲醛的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GB/T 16128 居住区大气二氧化硫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甲醛溶液吸收-盐酸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6129 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分光光度法GB/T 16147 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量方法GB/T 17095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 18204.13 公共场所室内温度测定方法GB/T 1204.14 公共场所室内相对湿度测定方法GB/T 18204.15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流速测定方法GB/T 18204.18 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 示踪气体法GB/T 18204.23 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GB/T 18204.24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检验方法GB/T 18204.25 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检验方法GB/T 18204.26 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 18204.27 公共场所空气中臭氧检验方法3 术语和定义3.1室内空气选题参数 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指室内空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收起
    • 室内环境治理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前 言   为保护人体健康,预3361303132防和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展开
      前 言   为保护人体健康,预3361303132防和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联合起草小组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安全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环境工程所。  本标准于2002年11月19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卫生部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其它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9801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  GB/T 11737 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气相色谱法  GB/T 12372 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 改进的Saltzman法  GB/T 14582 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  GB/T 14668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比色法  GB/T 14669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 14677 空气质量 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14679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GB/T 15262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15435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GB/T 15437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 15438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  GB/T 15439 环境空气 苯并[a]芘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5516 空气质量 甲醛的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GB/T 16128 居住区大气二氧化硫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甲醛溶液吸收-盐酸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16129 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分光光度法  GB/T 16147 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量方法  GB/T 17095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收起
    • 梅建华的纺织工程技术专家
      1931年33613035638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1948年-1952年武汉江汉纺织专科学校学习1952年-1953年8月 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1953年8月-1956年2月 上海国棉十一厂技术员1956年2月-1969年8月 纺织部纺……展开
      1931年33613035638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1948年-1952年武汉江汉纺织专科学校学习1952年-1953年8月 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1953年8月-1956年2月 上海国棉十一厂技术员1956年2月-1969年8月 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技术员、工程师1969年8月-1970年3月 湖北安陆县五七农场劳动1970年3月-1978年7月 湖北安陆棉纺厂清棉车间技术员1978年7月-1983年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所纺纱组组长1983年-1997年纺织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1988年-1991年兼任纺织科学研究院劳动保护研究所所长1997年一2004年6月 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梅建华,1931年8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幼年时随父母迁入武汉。1948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武汉江汉纺织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中南纺织专科学校),1952年并入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系,攻读棉纺专业。1953年8月毕业,分配到上海国棉十一厂任清棉保养技术员。工作勤奋踏实,经生产实践熟悉了清棉生产工艺和保全保养维修技术,较好地完成了任务。1955年起,担任清棉、梳棉、并粗三个工序的设备保养负责人。1956年3月,纺织工业部委托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张方佐组团,从上海抽调一批骨干技术人员赴京筹建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梅建华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进院后分配在棉纺室清棉组,在组长张永椿的领导下,参加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为“清棉机打手性能的研究”。梅建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提出了集三叶打手和梳针打手的优点于一体、打梳结合的新型综合打手,在京棉三厂清棉机上试验取得成功,1959年鉴定后至今还在清棉机上广泛采用。从此,梅建华与开清棉工程技术的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1958年初,被错划成右派,但他仍一如既往地专心投入科研工作,1959年9月摘掉了右派帽子。1960-1964年,他与北京纺织研究所祝尧封等同志一道,开创性地研究成功上抓式自动抓棉机和混棉机;1965-1968年,参加了棉纺A系列清棉设备的选型、定型工作。该项目在上海国棉十厂进行,他负责样机的试验工作。该设备随后安装在纺织研究院试验工厂进行全流程一条龙生产试验,梅建华参加了清花工艺试验,最后负责写出工艺实验研究报告。1969年,纺织科学研究院被撤销。同年8月,梅建华下放到湖北省安陆县“五七”农场劳动。1970年初,他被调往安陆棉纺厂清棉车间工作,先为工人,安装设备,后任技术员。由于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培养锻炼了他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他在以后的科研生涯中能亲自动手解决许多疑难问题。在安陆棉纺厂八年,他一方面为用好、开好、管好A系列设备做了大量工作,为新型清花设备在国内推广使用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又在车间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改进了一套下脚联合机,减轻了回花车间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深受工人欢迎。1975年,他又提出了取消A092双棉箱及用气流配棉机组取代电气配棉装置的建议。该项目与郑州纺织机械厂合作取得了成功,该气流配棉机组随后在国内各地推广应用。他以勤奋朴实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工人的爱戴,在安陆棉纺厂工作的八年期间,有五年被评为车间和厂级先进工作者,并在1977年被厂方推选参加纺织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纺织工业科研技革经验交流会。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纺织科学研究院恢复重建,同年7月,梅建华调回北京;1979年1月获得平反,恢复名誉;1980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9-1983年,他主持“中长化纤清棉混合设备的研究”课题取得成功;1983-1997年,任院副总工程师,在此期间,协助院长开展院内科技体制改革试点;1985年,负责院纺织试验工厂的规划及筹建工作,全面组织毛纺、合纤、印染、涂层等设备的基建和安装;1988年该院筹建劳动保护研究所,梅建华被任命为所长。1985-1987年,梅建华除在院内负责上述工作外,仍未放弃课题研究,并作为一线研究的负责人,参加了国产FA系列棉纺全流程设备的工业化试验。1988-1991年,在无锡马山纺机试验中心对新试制的清梳联合机进行试验。1991-1996年,已办了退休手续的他,再次投入清梳联合机“八五”国家攻关项目的研究,历时五年,使这套研制历时30多年没有完全过关的关键设备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产业用纺织品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纺织研究院决定成立纤维材料复合基工程中心,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北京廊坊建立水刺无纺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即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1997年,年已65岁的梅建华,再次被委任为总工程师。他从基本建设到扩大再生产,倾注了大量心血,一干又是八年,直到2004年6月,他74岁时才离开工作岗位。他为水刺技术的开发和水刺设备的国产化做了大量工作,为水刺技术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传统的混棉喂棉工序,是在五台混棉机组前排放20多个棉包,需两名挡车工用手把原棉撕成小块喂入机台。每班每人要喂入2500公斤棉花,体力劳动十分繁重,且尘土短绒飞扬,劳动条件很差。1958年,在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中,不少工厂研究自动抓棉机,有上抓式、下抓式、侧抓式等多种形式。当时国外已有自动抓棉机使用,但均为下抓式,且机构比较复杂。梅建华调研分析国内外有关资料后,提出了采用上抓式的设想,得到清棉组组长张永椿的支持。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梅建华亲自设计了实验样机,并在院试验工场试验,初步取得成功。为结合生产实际,领导决定与北京纺织研究所、京棉二厂合作。北京研究所派出祝尧封、京棉二厂派出多名老师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大量改进后取得成功。投入生产使用后,原棉混合质量出现问题,为此又进一步研究设计了一台横铺直取的自动混棉机与抓棉机配套使用。经过四年艰苦奋斗,一套国产的A005型自动抓棉机和A006型自动混棉机终于诞生了。它使清棉工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混棉质量。这套设备还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能耗低等特点,深受工厂欢迎,1964年通过鉴定后很快在国内推广应用。上抓式自动抓棉机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 退休近六年的梅建华,于1997年经院领导返聘,赴河北省廊坊经济开发区协助筹建水刺无纺布产业基地——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他除参加进口设备的招标外,同时负责规划基地总体建设方案。他亲自绘制了生产厂房、办公楼、仓库及公用工程的设计图,对生产车间内机器的布局进行了安排,但考虑到进口设备价格较昂贵,他提出清花部分采用国内开清混合设备。经领导同意,决定请郑纺机试制并以优惠价格购入,为公司节约了资金。最后由梅建华负责设计出车间机器排列图,并写出工艺设计书,然后交设计部门正式设计。工厂建成后,由梅建华负责组织国产及进口设备的安装。1998年,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第一条水刺生产线顺利投产。随着产品市场销路的不断拓宽,梅建华看到该生产线机幅较窄,产量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后劲不足,于是提出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搞设备国产化,再上一条生产线的建议。经大家讨论并经院批准后,梅建华负责写出新增水刺生产线的可行性报告,经董事会批准后,与郑州纺织机械厂协商合作事宜,由双方组成研制试验小组,共同负责新技术的研制工作。新设备由郑州纺织机械厂设计制造。在此期间,梅建华再次负责二期工程规划。由于公司资金并不充裕,且土地也有限,加上二期产品的定位是搞轻薄产品,机器排列长达70米,在此条件下只能利用原来的库房。但原库房宽度仅15米,要将全部主辅机设备及公用工程全部装入有一定困难。他经反复思考,将二期新设备巧妙安排在这一窄长的库房内。有关水、电、汽及煤气、油锅炉等公用工程均由梅建华搞出初步设计,然后由公司的工人及技术人员自己组织施工,按期完成了任务。新设备制造完成到厂后,他亲自组织安装、调试。由于首次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试车中亦出现不少问题,但他坚持在第一线,不顾70多岁的高龄,在机器上爬上爬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大家艰苦的劳动,新设备很快投入生产。 1、梅建华,祝尧封。自动抓棉机自动混棉机工艺试验研究报告。北京纺织工程学会论文。19642、梅建华、郑寿孚等。LA003型清棉保全平车工作法。湖北省纺织局设备科出版,19743、梅建华。LA003型开清棉联合机组合机常见病的修理与改进。棉纺技术,1976(9)4、梅建华。清棉气流配棉试验研究。北京纺织学会论文。19815、梅建华、张士清等。FA022-10型多仓混棉机的研究。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论文。19846、梅建华、钱汝月。中长化纤清棉混合设备的研究。棉纺技术,1984(10)7、梅建华。纺织行业滤尘技术的发展和粉尘防爆的探讨。中国科技全国工业粉尘防爆与治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0-68、梅建华、赵强。新型国产清梳联合机及其工艺性能。棉纺技术,1996(3)收起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主要领导有哪些?
      1、尹蔚民:人来力资源和社会源保障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2、耿文清:中央纪委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纪检组组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成员。3、张建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展开
      1、尹蔚民:人来力资源和社会源保障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2、耿文清:中央纪委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纪检组组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成员。3、张建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党组书记。4、傅兴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党组书记。5、邱小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6、汤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成员。7、游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成员。8、张义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成员。9、吴道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知识延展: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旨在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同时统筹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完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统筹全社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体系。收起
    • 安徽财经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哪个好
      历史沿革 校园风光(图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3262363136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是一所已有五十多年的建校历史,以……展开
      历史沿革 校园风光(图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3262363136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是一所已有五十多年的建校历史,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专业比较齐全、优势较为突出,法、文、理、工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校园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00 余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2000 多种。学校组成 学校设有工商管理、会计、财政、金融、经济等14 个学院和系,本科教育设有33个全日制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设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统计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8个硕士点、MBA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4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86人,教授、研究员等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0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354人,讲师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28人;有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216人。目前全校在籍学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65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9600余人,专科生340余人,来自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500余人,成人夜大、函授生7980余人。学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丰台园内,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地处中央商务区(CBD),以研究生、 留学生、成人教育为主。校园风光(图2)学术力量 学校设有人口研究所、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以及CBD研究中心、世界贸易组织(WTO)研究中心、企业家与企业制度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公司研究中心、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等26个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人口与经济》、《当代经理人》等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学术成果 学校鼓励、支持并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投身首都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工作,为首都经济发展服务,为首都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努力发挥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学校完成的市政府重大课题《首都经济》中的重点课题《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北京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首都经济研究》等,受到了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学界的好评。CBD 研究中心已被确定为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五年来学校教研人员主编的学术专著有多项获得各部门的奖励,获省部级以上的奖项达30余项。其中《中国农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研究》、《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与模式》、《博弈论应用与经济学发展》等众多成果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14届中国图书奖、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第二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市第七届、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国际合作 校园风光(图3)学校已与国外50多所大学正式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以及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和友好往来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博士课程以及进修汉语。该校与澳大利亚开办的合作培养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会计学硕士和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项目,首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将学位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融为一体。近年,我校每年推荐优秀毕业生赴英国、瑞典、法国进行为期一至两学期的学习或攻读硕士学位;每年派出多批教师、研究人员赴国外进修、攻读学位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校每年聘请近30多名国外教授、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和讲授专业课程。[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校园风光(图4)概述 经济贸易大学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而成的经济管理类综合性高等学府,是北京市市属重点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的建校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北京经济学院的发展史 解放后,在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前期,即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为了提高劳动干部的政治和业务水平,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经中央财委批准,建立了北京劳动干部学校,同时还建立了劳动部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校址同在朝阳区红庙)。学校教师来自劳动部、二机部和国内多所大学,有北大、清华、西安交大、华东师大等。劳动干部学校设置劳动经济、劳动保护和锅炉检验三各班,在全国各省市招收调干生。于1956年2月正式开学上课。学校办学条件虽然简陋,但是却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57年1月,在第一届学员毕业之际,毛泽东、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全校师生员工;1957年6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第二次接见我校教师和劳动保护训练班的毕业生。这在高校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1958年10月,经劳动部党组研究,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同志批准,将北京劳动干部学校与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合并,升格为北京劳动学院。学院设劳动经济系、劳动保护系,并为二机部代设机械系和热能动力系。 1963年春,国家物资总局(后改为物资部)根据刘少奇主席:要办一所培养“识货工程师”的高等学校的指示精神,经协商,将劳动学院接着办,劳动经济系与劳动保护系保留并继续发展,增设物资管理系,校名改为北京经济学院。 校园风光(图5)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教职员工和学生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参加劳动。 1974年春,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北京经济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等4个管理类的系(1978年人大复校时退出)、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三个学校合并,归北京市领导,校名仍为北京经济学院。学院设置8个系科,即劳动经济系、劳动保护系、物资管理系、工业经济系、财政贸易系、政治经济系、会计系、统计系等。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北京经济学院各系科面向北京市全面招生。 1977年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原北京经济学院各方面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6年北京市把经济学院列为市属重点学校。 同时,图书馆工作、后勤工作、校园建设、学生工作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学科和专业设置更加合理 — 学院以面向首都、面向实际、面向基层,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的现代经济管理人才为宗旨,调整了学科设置。在重视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增设了新兴技术与交叉应用学科专业,发展成为拥有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技术科学即文、理、工结合,以培养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财经院校。学院设有8个系、14个专业、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人口经济研究所)和成人教育部及密云大专部。 学院教学科研队伍得到了充实— 逐步引进了一批硕士、博士、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包括全国著名经济学家付筑夫教授、著名人口学专家孙敬之教授、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罗元铮教授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教师队伍中已拥有教授、副教授151人,讲师184人。 教育教学设施得到了扩展——新教学楼、图书馆楼、办公楼先后落成并投入使用,建立了计算机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实习工厂和各种实验室也得到了相应发展,教学硬件条件得到了普遍改善。 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从原来只招收本科生的学校发展成为既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又招收大专生、函授生、师资班、留学生等办学形式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师们编写出版了大量新教材和专著,发表了大量论文,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1979年至1992年出版论著250部、教材973部、译著119部、辞书手册等603种,发表论文2638篇、译文433篇。承担国家、有关部委、北京市科研课题107项、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其他项目109项。 为了推动学术交流和加强教材出版,学院建立了“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创办了《经济与管理研究》和《人口与经济》等学术性刊物,面向全国发行,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多次被评为全国和北京市优秀期刊,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到90年代初期,学院已经与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和学者来院访问和讲学,并先后接纳外国留学生200余人,在国外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北京财贸学院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大批财经干部和专业人才。从1951年起,北京市委选派了一批从战争年代锻炼出来的革命干部到财贸战线担任领导并创办了银行、商业、供销、粮食等各类干部学校和训练班。1958年6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6所干校和银行训练班合并为北京财政贸易干部学校。学校由市政府直接领导,北京市副市长程宏毅任校管委会主任。毛泽东同志的秘书田家英、红旗杂志社主编苏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和北京市副市长王纯等都曾亲临学校授课。 1960年根据程宏毅副市长的指示,在北京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成立中专部,即北京财贸学校。学校设置财政、银行、商业企业、外贸、商品学专业。并从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外贸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调入30多名教授、讲师和中青年骨干,充实师资队伍,着手筹办北京财贸学院。1962年北京财贸学校独立办学,隶属北京市委财贸部领导,党的关系由市委大学工作部负责。办学十年,培养了中专毕业生4000余人,其中不少人担任了北京市司局级领导职务和大型商场的高管。1973年北京市委决定将“文革”期间解散的北京财贸学校重新恢复,更名为:北京财经学校,学校设置商业经济、工业经济、财政、金融专业。1974年从中央财金学院调入两批教学骨干和管理干部。1976年重新恢复北京财贸学校的名称,在市委财贸部的主持下重新筹建北京财贸学院。 校园风光(图7)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财贸学院。先设置财政、金融、商业经济三个专业,预定规模为2000人,当年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北京财贸学院建立后,自强不息,努力开拓。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三个专业的基础上,又开办了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或专门化。如1981年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1986年的保险管理专业、经济法专业、国际信贷与投资专门化、1987年的国际市场营销专门化(后改为国际贸易专业),1993年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我校是全国最早设立该专业的五所院校之一)、广告学专业。受到考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截止到1993年总共设置了9个专业、10个专门化,形成了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并举,大专业与多方向相结合的格局。收起
    • 空气监测的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检监测现状
      2012年10月11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将建成由“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和“重点区域预警平台”组成的装备精良、覆盖面广、项目齐全、具备国际水平的国家环……展开
      2012年10月11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将建成由“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和“重点区域预警平台”组成的装备精良、覆盖面广、项目齐全、具备国际水平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由113个重点城市扩大到338个地级市(含州盟所在地的县级市),国控监测点位由661个增加到1436个。已建成14个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站,正在我国南海海域新增一个背景站,即西沙国家环境背景综合监测站,该站已经进入建设阶段。建成31个农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还将针对区域污染物输送监测需要新增65个站点,基本形成覆盖主要典型区域的国家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为摸清重点区域污染特征,形成特殊污染气象条件下重点地区空气质量预测和预警能力,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警监测网初步框架已构建完成,京津冀、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警监测网正在研究建立。通过一系列优化调整,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络范围更大,点位更多,有利于我们在更大的尺度上动态掌握全国空气质量变化状况。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前 言为保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联合起草小组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安全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环境工程所。本标准于2002年11月19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卫生部负责解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及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其它室内环境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9801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GB/T 11737 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气相色谱法GB/T 12372 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 改进的Saltzman法GB/T 14582 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T 14668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比色法GB/T 14669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GB 14677 空气质量 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T 14679 空气质量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GB/T 15262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5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GB/T 15437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紫外光度法GB/T 15439 环境空气 苯并[a]芘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15516 空气质量 甲醛的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GB/T 16128 居住区大气二氧化硫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甲醛溶液吸收-盐酸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6129 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分光光度法GB/T 16147 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量方法GB/T 17095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GB/T 18204.13 公共场所室内温度测定方法GB/T 1204.14 公共场所室内相对湿度测定方法GB/T 18204.15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流速测定方法GB/T 18204.18 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 示踪气体法GB/T 18204.23 公共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检验方法GB/T 18204.24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检验方法GB/T 18204.25 公共场所空气中氨检验方法GB/T 18204.26 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 18204.27 公共场所空气中臭氧检验方法3 术语和定义3.1室内空气选题参数 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指室内空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3.2可吸入颗粒物 particles with diameters of 10 μm or less, 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收起

    /images/gk/jj/2019/02/14/1550134801151079493.jpg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劳保所)成立于1956年,原隶属劳动部,是全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从事安全、环境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72年划归北京市管理,作为市属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现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

      改革开放以来,劳保所在市科研院的正确领导下,率先在全国试行“一所两制”(即兼有技术合同制与经费包干制两种拨款方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国家、劳保所和职工三者利益的改革路子,为劳保所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劳保所不断促进完善科研成果转移和转化,结合中关村“1+6”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通过科技成果入股和引入外部投资的方式,先后成立了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图声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及北京北劳科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国内地铁隔振、噪声地图技术、安全与应急管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北京九州一轨隔振技术有限公司,截至目前,该公司产品在北京、哈尔滨、西安、南京等全国28个城市地铁采购中标,总里程超过100公里,采购合同总额近12亿元,有力支撑了北京市等重大工程建设。

      如今的劳保所,集科研开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及教育为一体,确立了“规范管理、人才优先、做强产业、服务全国”的发展战略,以及“增强创新能力,服务首都建设”的办所宗旨。全所共拥有2个国家级中心、1个国家级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检测平台、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市委办局技术支撑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1个北京市科普基地。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预警、事故处置与应急救援、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与控制、环境噪声与振动管理支撑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前沿技术、交通噪声振动综合防治技术、烟气中汞的减排调控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烟气常规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研发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果评估方法研究、区域空气质量模拟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等。共取得科研成果60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部级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为国家制定了200余项有关城市公共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标准,为基础性、应用性、前瞻性的研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2012-2018),获奖37项,其中省部级奖4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500余篇,SCI、EI100余篇;制修订国家标准10余项、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12项。

      劳保所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个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博士后工作分站。共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50人,累计进站博士后34人。

      着眼未来,劳保所主要致力于城市安全与治理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公益研究,在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上瞄准未来30年首都经济发展需求,着力产出能支撑北京市的重大工程或重大民生关切的重大成果,着力解决首都以及京津冀发展中的城市安全与治理重大科技问题,保持好自身特色和优势地位,成为相关领域成果转移转化领跑者。到2050年,把劳保所打造成国内外城市安全与治理领域一流的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底,劳保所共有在职职工300人,包括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7人;35岁及以下青年占41%。共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突贡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高创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3人,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个人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0人,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1人。

      2018年,劳保所落实市科研院“六大发展领域”、“三大支撑平台”的创新布局,完成“城市安全与治理创新中心”筹建工作。该中心将致力于以科技冬奥、城市副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为契机,瞄准城市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大型综合体的风险与应急管理技术方面加强系统集成创新,全面服务于智慧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

      2018年,劳保所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张斌研究员代表《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振动控制成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组参加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并从市领导手中接受颁发的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

      劳保所是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噪声与振动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委员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高空服务业分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分会、北京声学学会等学术机构或组织的挂靠单位。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有《安全》杂志。

    (2019年1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