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体制与机制;以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为核心,不断选拔和培养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优秀创新人才。我校于2007年开始逐步试点探索博士研
-
一、招生计划我校2011年计划招收195名左右博士研究生(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16人)。各学科均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二、考试方式:我校博士招生考试方式有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
-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二、招生方式1.普通招考:
-
欢迎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我校201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352名,2011年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招生人数为准。专业目录中所列招生人数为2011年预计招生人数(含公开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
-
一、报考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委托培养生年龄可适当放宽;3.有两名与本学科有
-
关于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博士入学考试初试成绩查询通知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公开招考博士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已公布,请考生即日起登录成绩查询系统http://yzfs.bupt.e.cn/Open/D
-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20〕9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0〕4号)等文件精
-
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和部署,我院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特制定本工作细则。一、报考资格审查6月10日17点前,考生提交资格审查材料(已经公布在研究生院官网)。考生须将相关材料扫描后合成一个P
-
根据广西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相关文件的精神,为加强对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管理,确保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工作质量,结合本学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一
-
清华大学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之二教育部简报〔2020〕第24期近年来,清华大学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改进选录机制,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加大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加强质量管理,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招生方式,把好选拔录取入口关。根据硕士生和博士生、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采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式,做好研究生招录工作。自2017年起,充分发挥院系、学科、导师的自主权,全面推行“申请—考核”制,制定《学术人才选拔参考指南》《学术人才素质及测量方法关系表》等文件,为科学选拔招录研究生提供依据。侧重招收具有学术志趣的博士生,根据项目定位精心组织工程管理、会计、赛事管理等专业硕士项目,以及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教育博士等专业博士项目的招生考试,更加突出专业性和职业性,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完善育人体系,把好教育培养过程关。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鼓励课程改革创新,完善课程评优机制,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重视学习成效反馈,不断丰富公共课的课程内容,设立学术与职业能力提升项目,拓展学术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帮助新任导师强化职责、熟知规则,不断提升指导能力。建立多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完善交叉学科培养机制,理顺学位审议机制。设立博士生国际化培养基金,近两年来每年资助2500万元,为900余名博士生赴国外一流大学访学研修和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提供支持。修订研究生奖助工作办法,健全成本分担机制,明确获得资助学生需承担以助研为主的“三助”岗位,确保博士生每年最低资助标准不低于5.1万元。面向国家战略,把好专业学位质量关。突破传统研究生“师徒制”培养方式,积极探索“基于需求设计项目、实现跨院系资源整合”的专业学位“项目制”运行管理模式,整合27个院系资源新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31个,招收培养研究生(含工程博士)1225名。组建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设立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专业学位教育办公室、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开发“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项目,并大力推进实践类课程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突出价值引领,把好青年成长思想关。加强协同联动,建立立体化、全覆盖的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学校—院系”两级新生教育体系,由校长讲授“开学第一课”,校党委书记作成才辅导报告,院长、系主任开展学风教育,院系党委书记讲授专题党课,全方位引导新生适应角色转变。创新导学思政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导师与研究生互动全程,在学术科研、校园生活与职业发展中强化价值认同。建设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学术人生”系列讲坛,邀请优秀学术朋辈榜样举办“学术之路”系列讲座,激励研究生勇攀学术高峰;聚焦国际前沿热点举办各类国际学术论坛,引导研究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中国道路”。开展学风建设活动,举办“学风大讨论”专题微沙龙、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论坛,大力传承弘扬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改革学位评定,把好学术评价导向关。以修订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为契机,推动建立新的学位评定标准体系,着力破除研究生培养中的“五唯”倾向。2019年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不再统一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量上的硬性指标要求,激励博士生勇于挑战前沿性、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力争取得原创性成果。2020年发布《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破除对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等相关指标的过度追求,进一步明确学位论文是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并提出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和举措。引导树立新的学术质量观,促进产出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注重就业引导,把好毕业选择出口关。积极引导研究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构建博士生必修实践、启航就业实践、公共部门基层实践、学期中实践、校企开放日等就业实践体系,每年参加毕业生万余人次。通过“一对一”咨询、职业生涯教练计划、校友导师计划等开展职业辅导,每年覆盖毕业生2万余人次。2009年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展定向选调工作,十年来赴基层就业毕业生超过2000人。输送学生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30余个国际组织实习任职。设立“励业基金”“毕业生就业启航奖”,累计奖励毕业生近3000人。近年来,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超过80%的毕业生奔赴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到北京以外地区就业毕业生连续7年超过50%,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